中国建筑行业从运营管理模式上看,直到最近的前些年仍处在计划经济时代。而在这两年,以前那种只要拿到项目就可以赚钱的好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,行业的市场经济时代开始了。现在整个行业普遍的利润率降到了1—2%的水平。而其它行业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为6—7%的水平。难道建筑行业的利润率就应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?显然不是,如果是这样,就违背了经济规律。
为什么建筑行业的利润率比其它行业的低?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学会精确的控制成本。因为严格控制成本,提高利润率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蓝狮注册登陆必须首先实现精细化管理。而中国建筑行业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还没有到来。
一、为什么建筑企业项目成本容易失控?
首先,实物消耗量没有准确的控制标准。曾经有一个报导披露,一个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工程,工程结束了,发现多用了3000多吨钢筋。查出来是材料员与供应商勾结,在材料验收时少进多签。我们知道,在一个精细化管理的制造业工厂里,在生产过程中少一颗螺丝钉都会被查出来。在宜家家具包装箱里面,一个钉子都不会少。可见,建筑企业和制造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何等的差距!
现场施工的消耗量没有准确的控制指标,不采用信息管理系统,没有严格的消耗量监控措施,数据不准、不全、不及时,信息不透明。这些情况使得建筑企业的项目部里面充满了成本的黑洞。
万科的CEO王石去海尔参观时,曾经大发感慨,并决定认真学习制造业的精细化管理。在制造业的企业里,信息化水平很高,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纳入信息系统的管控之中。在全过程中能够管理到每一个部件、零件、每一个螺丝钉,每一分钟的作业时间。在建筑行业的施工现场,少了十车沙子,多了一车钢材,差了几车混凝土,在很多项目部的现场都可以不被察觉,对这些细节的管控就别说在公司总部了。
其次,材料采购价格没有有效的控制机制。有一个著名的建筑企业在上海市内有两个大型项目同时在施工,施工结束以后才发现,这两个项目所用的同样的一种大宗材料的采购价格相差了10%。
材料采购价格无法合理控制的原因有很多:第一,可选择的供应商数量有限,靠人工无法找到价格最低的采购渠道;第二,采购时间有限,靠人工无法做到货比三家,更谈不上货比百家,采购价格比市场最低价高出10%经常是不足为怪;第三,依靠人工管理,价格信息在企业内部不能够共享,更低价格的供应渠道无法被利用;第四,由于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处理的,采购人员腐败无法避免,材料员在价格上加10%很难被发现;第五,没有科学的价格管理信息系统,历史数据无法有效积累,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很低;第六,由于依靠人工,价格信息的优势者是一线的工作者,而不是企业的上层或核心管理部门;第七,缺乏一个自动化、智能化的价格数据信息系统来避免以上所有这些弊端。
再次,缺乏一个事前准确、及时、全面清楚消耗量的工具系统。浙江一家大型特级资质建筑企业曾经发现,因为公司对报上来的实物量不知道是真还是假,一些实行承包管理的项目经理向公司恶意套取进度资金,用于开饭馆、炒股票、买房子等等。在大多数建筑企业中都是这种情况:提前不能够有一个准确、及时、全面的消耗量标准,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量、已经结束的作业面的造价、结账的数额也都没有严格准确的检测、核对和对比依据,下个月的计划完成量也不能够提前准确的知道。
因此,很多公司或项目部无法知道下面报上来的工作量和造价是不是真实。在制造业的企业里,情况恰恰相反。在流水作业的生产线上,可以准确的提前知道任何一种材料的消耗量,因此事后可以对任何一项实际消耗进行准确的检测、核对和对比,评价其是否合理。蓝狮注册主管
二、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流失的主要漏洞有哪些?
由于管控措施无法到位,项目部的材料多消耗10%经常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比较常见的情况包括材料验收入库飞单现象严重、采购回扣腐败现象严重、现场消耗失控现象严重等等。这些情况成为一个很大的材料消耗成本漏洞。这些成本漏洞有以下常见的几种:
第一,收料、存料环节的腐败。材料验收人员与供应商勾结,进货数量少进多签,或者偷偷进行转移。如果操作人员贪心不是特别巨大,在有些项目上,有的材料飞单在10%以内时可以长期无法被发现。除了上述一个国有建筑企业项目部钢筋多消耗3000多吨的著名案例,另外还有一个在上海某国有建筑企业的一个项目上,有过黄沙进场量比定额消耗量多出10000吨的典型案例。
第二,采购询价环节的腐败或随意。材料采购过程中的腐败漏洞经常使一些材料的价格很容易高出10%,而且长期难以被发现。由于采购时间有限,无法做到货比三家,更谈不上货比百家,在一些情况下采购价格比市场最低价高出10%根本不足为怪。一项调查显示,有45%的项目部在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着腐败或黑箱运作的情况。
第三,施工作业过程中的浪费。由于过程管理很混乱,施工现场的材料浪费也是非常普遍的,特别是钢材的浪费。本人在从事专业化钢筋加工的几年里,了解过很多个项目,发现一般情况下钢材消耗量比应该消耗的水平多消耗了5%到10%左右。由于没有过程管控数据,导致在事后对浪费也无法追究。举一个例子,北京经济开发区有两栋完全一样的建筑,分别由中建系统的一个项目部和城建系统的一个项目部中标施工,竣工后发现一个项目部的钢筋用量比另一个项目部的用量多了12%。蓝狮注册主管
第四,消耗量和造价的计算错误。很多项目的预算员都是采用手工方式算量,预算员的水平再高,计算再准,一般造成2%的误差也是正常的,实际上造成5%以上误差的也不少见。项目部在招投标的时候采用清单报价一般不核量,这里再造成2%到5%的误差还是正常现象。基础数据的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,因此中标价、实际成本和结算价等不同数据对比困难,这样又有可能造成2%到5%的误差。还有个别商务经理腐败,收分包钱财给多算量,给企业带来损失
三、建筑行业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价值空间很大
建筑行业的利润率比其它行业的低,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容易失控,项目成本流失的漏洞普遍存在,其原因何在?就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太粗放。由于过程管理混乱,流程信息不透明,使腐败广泛滋生,同时消耗失控导致浪费俯拾即是,随处可见。
但是,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这样粗放的管理,说明产业提升的空间还很大。成本降低的空间还很大。粗放管理带来的超标消耗、无端浪费、鼠洞流失,使施工成本存在着巨大的压缩空间。
四、低碳经济要求建筑行业进入精细建造时代
中国建筑行业自身内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,正在为成本压力、竞争压力、生存压力而困惑的时候,低碳建造的外部压力又来了,产业重组的压力也来了。建筑业是对地球地表改造最大的一个行业,也是能耗最大、原材料消耗最大的一个行业。显然,建筑行业承担着低碳建造的重大历史责任。实现低碳建造的必由之路只有一条,那就是走精细化建造之路。
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,给建筑企业提出了低碳建造的新要求。这将是一个带有国际政治色彩的运动。行业的内部困境和外部挑战,都给整个行业带来重组和升级换代的压力。
这样一来,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、精细化建造,已经不仅仅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这样简单的问题了,而将同时成为引发整个行业重新洗牌的焦点问题,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,因而成为政治问题。更重要的是还会成为行业道德问题、企业家良知问题和职业责任问题,甚至成为整个行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和政治问题。
共有 0 条评论